最近和一个做B端市场营销的朋友聊天,他说他想要转向做C端。我这边做C端的多一点儿,我说:“那你就需要从理性变得更感性一点儿了。”他笑着说:“此话怎讲?”我说道:“B端更需要理性一点儿,而C端更需要感性一点儿山东炒股配资开户,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,因为两者的目标用户不同,决策链条不同,策略也有所不同。”
那么,我们就来聊聊B端的市场营销和C端的市场营销有何不同。
1、决策链条和机制不同。
B 端:客户是企业、机构、组织等 “法人”,决策主体甚至可能是一个团队(如采购部、技术部、管理层等)。决策链条或者决策的周期比较长。
C 端:客户是 “自然人”,决策主体通常是个人或小家庭(如妈妈给孩子买奶粉、年轻人买手机),决策更依赖个人偏好。决策周期比较短,甚至几分钟就决定要不要买。
2、决策逻辑不同。
B端主要是依靠“理性驱动”的,企业采购时会严格评估:产品能否降低成本?提升效率?规避风险?是否符合行业合规要求?决策链条长(可能需要招投标、多轮谈判),且极少受 “冲动” 影响。
C 端主要是依靠感性驱动。个人在做购买决策时候,容易受情绪、场景、社交影响。
消费者买东西可能因为 “包装好看”“KOL 推荐”“朋友在用”“打折促销”,甚至 “就是突然想要”,决策速度快(可能几秒内下单)。
3、核心诉求不同。
B 端:客户的核心诉求是 “工具性价值”—— 通过产品 / 服务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(如降本、提效、合规、增长)。
例:企业买 CRM 系统是为了管理客户关系、提升转化率;工厂买自动化设备是为了减少人工成本。
C 端:客户的核心诉求是 “体验性价值”—— 满足个人情感、身份认同、生活场景等需求。
例:买奢侈品是为了彰显身份;买网红奶茶可能是为了打卡社交;买护肤品是为了 “变美” 的心理满足。
4、客户关系不同。
B 端:客户关系是 “长期合作”,核心是 “客户成功”。
企业付费后,需要持续的培训、运维、升级服务(如软件迭代、技术支持),否则客户可能流失(续约率是关键指标)。
C 端:客户关系更 “短期”,核心是 “单次转化 + 复购刺激”。
消费者买完产品后,除非是高频品类(如日用品),否则企业更关注 “如何让他下次还买”(靠会员体系、促销活动等)。
5、营销策略不同
B 端:聚焦解决方案与专业权威
通过行业报告、技术白皮书等内容培育潜在客户,逐步推进销售漏斗。主要依赖的渠道为垂直行业活动、行业展会、垂直媒体、线下拜访、合作伙伴推荐(如代理商)等。
C 端:流量规模与情感共鸣
通过社交媒体、短视频、网红营销等快速引爆声量,铺设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渠道,从而追求曝光度和用户增长。主要依靠故事、场景、情绪打动消费者,并且强调产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情绪满足。
B 端从业者习惯了 “理性、长期、定制、专业” 的逻辑,而 C 端需要 “感性、快速、规模化、共情” 的能力,这种思维惯性会导致多个 “水土不服”。
B端市场人转向C端可能会有的误区:
第一点、渠道选取不当
B 端依赖线下拜访、行业圈层,但 C 端的核心是 “流量裂变”—— 比如抖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、小红书的 KOC 种草。
第二点、专业术语太多,不说“人话”
习惯了 “一对一沟通” 的 B 端团队,往往不懂如何用内容撬动千万级用户,沟通太 “专业”,无法打动个人用户B 端常用 “赋能、闭环、抓手” 等行业黑话,但 C 端用户需要 “说人话”。
例如:B 端思维介绍母婴产品可能说 “符合 GB 10765-2021 标准”,而 C 端更有效的表达是 “给宝宝喝的,我选择安全零添加的”。
第三点、忽视 C 端的 “碎片化需求。
B 端需求是 “明确且持续的”(如企业每年都需要采购服务器),但 C 端需求是 “场景化、碎片化的”(如突然下雨了想买把伞,旅行前想买个便携充电器)。B 端思维容易陷入 “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”,而不是 “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”。
B 端营销是 “对组织的理性博弈”,C 端营销是 “对人性的感性洞察”。两者的底层逻辑、用户需求、执行方式几乎完全不同。
因此,习惯了 B 端逻辑的从业者若想做好 C 端,需要跳出 “效率、成本、合规” 的思维框架山东炒股配资开户,转而理解 “情感、场景、人性弱点”—— 这本质上是从 “解决企业问题” 到 “理解人的欲望” 的跨越,而非简单复制原有模式。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